人才培养
主页 >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 正文

2025-07-14 点击:[]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

授课班级|2023 级美术学 2 班

指导教师|徐谦




Part.01

课程介绍

Course Description


本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以 “解析 — 临摹 — 创作” 为教学脉络,融合理论讲授、绘画临摹与艺术创作。通过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深入解析、临摹实践及艺术创作,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艺术认知体系,为其艺术思维的养成及未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将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识读中外经典作品,深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脉络与文化内涵,以此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完成文化认知与审美建构。

同时,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经典作品的前提下,学习挪用、转制等创作手法,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实现从绘画训练到创作转化的跨越。

此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中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学科素养,助力他们理解艺术教育中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为胜任美术教育工作积累必要的教育素养。



Part.02

教学实施

Instructional implementation


1. 经典作品解析与临摹实践


教学初始,教师借助课件开展理论教学,系统梳理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文化渊源与内在脉络,深入解读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风格成因、表现方式及流派传承关系,同步构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框架。

在阐释作品的文化逻辑与艺术语言体系后,引导学生基于个人兴趣自主选取大师作品,教师从学习适配性角度给予专业指导,确保素材选择与学生能力基础相契合,继而开展临摹实践。



2. 多元创作实践与媒介探索

在临摹实践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经典艺术语言转化为创作实践。学生围绕所临摹的大师风格,从生活场域中采集具有相似美学特征的素材并进行整理,通过小尺幅草稿尝试不同视角与画面构成。



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单一媒介限制,探索绘画、雕塑等多元创作形式 —— 部分学生在油画实践中尝试创新表达,另一些则通过雕塑材质的可塑性实现创作构想。

教师针对构图的形式美感与主题表达提出修改建议,待方案成熟后,由小幅草稿推进至大尺幅创作或立体作品呈现。创作过程注重经典艺术语言的当代转化,倡导媒介创新与跨形式表达。



Part.03

部分学生

作品展示

Exhibit of works


上为临摹作品,下为创作作品

          

▲龚昭旖作品

▲梁瑞琦作品

▲许晓均作品

▲廖梓淇作品

▲张滢滢作品

▲刘帅作品

▲李锐鼎作品

▲周星宏作品

▲蔚芳慧作品

▲覃琬然作品

 

▲郭佳怡作品



Part.04

教学成果

Teaching Outcomes


1、课程成果展


展览概况


主题

“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

——2023 级美术学 2 班课程成果展

时间

2025 年 6 月 19 日 —6 月 24 日

地点

10 号教学楼八楼博雅美术馆

指导老师

徐谦

参展人员

2023 级美术学师范二班全体学生



2025 年 6 月 19 日 —24 日,“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 课程成果展在 10 号教学楼八楼博雅美术馆举办,2023 级美术学师范二班的27 位同学每人展出 1 幅经典作品临摹习作与 1 幅原创作品,涵盖油画、雕塑,集中展现 “解析 — 临摹 — 创作” 的教学成果。




2、绘画创作实现奖项与思政融合

课程以 “项目式教学” 为框架,注重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融入各类主题性创作,主动注入主题性元素。

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参与主题性展览和比赛搭建了桥梁,使他们能依托课程所学对接展览或比赛主题展开创作实践。

在恽代英诞辰 130 周年之际,校园原创作品大赛成为实践平台,部分学生自主开展校史馆文献查阅与历史场景调查,将课程内容与主题性创作相融合,聚焦恽代英相关元素完成创作,最终在比赛中获奖,既展示了课程教学成果,也实现了 “美育与思政融合” 的教学创新。


【恽代英主题创作获奖作品】


一等奖作品

梁瑞琦

《囚绿记》

油画

1米×1米

作品简介

画了学校里的恽代英雕像。想起他“留得豪情作楚囚”这句诗,我用表现主义手法画出来,想定格住这个郁郁葱葱的瞬间。


二等奖作品

龚昭旖

《博雅薪传·童梦新章》

油画

作品简介

此油画聚焦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博雅广场,恽代英雕像巍然屹立,似岁月见证者。雕像之下,五个孩童正欢快嬉戏,他们纯真的笑颜、灵动的身姿,为画面注入无限生机。恽代英精神如明灯,照亮代代学子征程;孩童的活泼则象征着未来希望。这幅画将历史厚重与童真美好交织,寓意着先辈的精神传承不息,美好生活代代延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让校园的温暖与希望永续流传。



3、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培养

课程系统培养师范生对经典作品的挪用能力与教学转化素养,通过解析维米尔、克林姆特等大师技法,帮助学生建立经典作品解读分析能力,并将莫奈色彩理论、梵高笔触等经典元素转化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理解空间、质感等艺术元素,尝试多种材料实践,形成将经典艺术语言与现代教育场景结合的能力。

此外,通过审美修养训练,学生能分析中外经典差异,在尊重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符合美术教育需求的审美判断素养,直接服务于未来教学工作中的文化多样性表达与创作方法论传授。




Part.05


学生教评

Student Teaching Evaluation



胡梦玲

在徐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临创课程。从伦勃朗的深邃光影到莫奈的流动笔触,我们在临摹中对话大师,感悟油画的深层魅力,思考大师作画时的心境。

当画笔转向创作,同学们从临摹中收获了许多崭新的灵感,并将其放入创作之中,在古典法则与当代表达间自由游走,见证一幅画从“像不像”进阶到“敢不敢”,在每个同学心中种下了一颗艺术灵感的种子。


罗浚文

在徐谦老师的油画经典解析与临创课上,我收获颇丰。从最初面对大师作品时的敬畏与犹豫,到后来在临摹中逐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却也令人着迷。当我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时,面对题材选择和风格把握的困惑,老师总能给予精准的指导,让我敢于尝试、勇于突破。这门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创作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一场与艺术史的对话。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完成作品时学到的技巧和思维方法是我得到的宝贵经验。


龚昭旖

在徐谦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外美史的作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选临摹作品时一再犹豫,不断的思考。在临摹时一度也很痛苦,感觉画不出艺术家的感觉,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变的更加的敢画,在紧随着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对于创作题材如何选择,如何进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虽然过程比较痛苦要不断的思考,但是老师在过程中帮助我许多,让我在这门课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学到了很多知识。


廖梓淇

临创课程让我对中外美术史有了更系统和深入的理解。临摹阶段确实面临困难,无论是选择作品还是下笔实践,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和畏难情绪。但在老师耐心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我逐渐克服了不敢画的障碍,手法也大胆起来。随后的创作过程需要不断探索题材选择和表现方法,虽然思考过程辛苦,但老师总能给予关键性的建议。这门课让我切实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并在美术史认知和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收获。


张滢滢

刚开始上临创课程时,徐谦老师先给我们细致讲解了许多中外经典油画作品,还有相关的艺术知识,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经历过临摹阶段,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我在构图和颜色上遇到难题,画的两张小稿总觉得不是很正确。我拿着画询问徐老师,老师很有耐心地帮我分析问题在哪儿,告诉我该从哪些地方调整,并帮我修改了小稿。在老师的反复指导和帮助鼓励下,我慢慢找到了创作的感觉。最后完成创作作品的时候,看着那幅画,心里满是成就感。




Part.06

结语

在美育实践中建构文化自信


本课程循着 “解析 — 临摹 — 创作”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大师作品临摹中夯实基础,在多元媒介创作中突破自我。

希望同学们带着课程中的收获,在未来的创作里持续探索、不断精进,将经典养分融入更多元的表达。让艺术教育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当代价值的精神桥梁。




—END—


图文|张滢滢 李锐鼎 龚昭旖 廖梓淇 罗浚文 胡梦玲

编辑|卓靖芸 徐越

审核|徐谦 庄黎



    分享至

    (责任编辑:张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