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主页 >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 正文

2025-07-10 点击:[]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学生人数:

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

2023级美术学(师范)3班本科生

2025年2月—3月

吴青

26人





课程

/ 概况

Part.01

Course Overview






2025年,大二的同学们在吴青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课程。课程精心编排、逻辑严谨,以培养兼具深厚专业功底与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为目标,不仅聚焦绘画技法、材料运用等专业技能的进阶提升,更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经典作品解析课程,穿越艺术史长河,深入剖析古今中外艺术佳作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同时,又能借助临创实践,亲身体验不同绘画材料,从临摹中汲取大师精髓,在创作里探索个人艺术语言,真正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表达的跨越。




教学

/ 理念

Part.02

Teaching philosophy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本课程的核心宗旨——打破程式化的创作思维,构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前瞻性的艺术视野。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向内挖掘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创作视角,探索个人独特艺术表达及多样化呈现形式;向外探索全球艺术发展脉络,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吴青老师通过搭建丰富的艺术资源平台、组织深度研讨与跨界交流,引导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滋养中,成长为具有独立艺术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创作者。




刘宸伊同学解析作品和介绍方案

赖莉雅同学解析作品和介绍方案

龚诗悦同学解析作品和介绍方案

李若涵同学解析作品和介绍方案

日常授课场景:跨级创作交流会





课程

/ 特色

Part.03

Course features






思维碰撞,博采众长:课程以强调创新思维对艺术创作的驱动作用。通过系统解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在多元艺术风格的碰撞中,突破固有审美框架,积累创作灵感。学生将在解析与临摹中,学会以全新视角观察世界,构建个人艺术认知体系。

以创促学,作品导向:课程始终以“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为导向,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深度融合。从前期的素材收集、草图构思,到中期的技法打磨、色彩调配,再到后期的作品展示与专业点评,每个环节都围绕高质量艺术作品的产出展开。吴青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炼艺术规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扎实的创作能力,助力学生在艺术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


转制作品现场

结课展览场景


临摹与转制

/ 作品

Part.04

Exhibit of works






01

转制乔治•莫兰迪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樊怡含


原作品信息

作者:乔治•莫兰迪

创作时间:1926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02

转制安德鲁·怀斯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曾容


原作品信息

作者:安德鲁·怀斯

创作时间:约 1970–1975 年

材质:素描

尺寸:58.4 × 73.7 cm




03

转制大卫霍克尼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龚诗悦


原作品信息

作者:大卫霍克尼

名称:《塞纳街》

创作时间:1971年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05

转制大卫霍克尼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赖莉雅


原作品信息

作者:大卫霍克尼

创作时间:20世纪中期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06

转制大卫霍克尼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刘宸伊


原作品信息

作者:大卫·霍克尼

创作时间:20世纪中期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07

转制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素描作品

刘佳毅


原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抱银鼠的女子(塞西莉亚·加勒拉尼)》

英语名称:《The Lady with an Ermine (Cecilia Gallerani)》

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意大利)

创作年代:1489–1490年

创作媒介:面板油画

作品规格:40.3 x 54.8 cm

馆藏:波兰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08

转制大卫·霍克尼素描作品→iPad作品

刘奕帆


原作品信息

作者:大卫·霍克尼

创作时间:1998年

材质:素描

尺寸:72.5×70.5cm




09

转制大卫霍克尼素描手稿→丙粉作品

文婷


原作品信息

作者:大卫·霍克尼

作品名:水仙花

创作时间:1980年

材质:素描

尺寸:94cm×70cm




10

转制乔治•修拉素描手稿→油画作品

肖林昕


原作品信息

作者:乔治•修拉

创作时间:19世纪晚期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11

转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素描手稿

→油画作品

朱柏润


原作品信息

作者: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创作时间:19世纪末期

材质;素描

尺寸:未知




12

素描转制油画作品

林垣孜


原作品信息

作者:马蒂斯

尺寸:10x15cm

创作年份:1952年

材质:素描纸 炭铅





经典作品

/ 解析与临创

Part.05

Analysis and

pro-creation






《女史如河》

赖莉雅

0.5×1.5m

硫酸纸

作品说明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汴京的“影像志”,更是社会关系的视觉档案。通过跨媒介创作,置换画中813个宋代女性形象时,我们得以在历史褶皱中注入当代追问——谁被看见?谁被遮蔽?这种“再历史化”的实践,正是艺术教育中“临创”课程的核心价值:以经典为舟,渡当下之河。



《浣衣局》

黄紫珊、吴玉艳、黄子晗

2.08m*0.48m

油画

作品说明


古意新绎:《捣练图》的当代转译

这幅三联画以唐代张萱《捣练图》为母题,在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探索古典美学的新生。

画面延续“捣练、理丝、熨烫”的叙事脉络,仕女姿态暗合古画气韵,保留对日常劳作的诗意凝视。但创作并未止步于复刻:色彩上,高饱和撞色替代绢本的典雅设色,明黄、粉蓝、墨黑碰撞出当代视觉节奏;纹样里,波点、斑马纹解构传统服饰图式,让古典衣袂染上时尚基因;空间以平面化处理消解纵深,背景斜纹如时光划痕,切割出古今对话的场域。三联幅既呼应长卷叙事,又以模块化布局适配当代审美。

当唐代仕女披上“波点盛装”,传统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随当代符号共振的活水。这不是对古画的颠覆,而是让千年场景挣脱绢本束缚——在色彩与图案的错位中,邀请观者重新凝视“熟悉的陌生”,见证古典美学在当代语境里持续生长的可能。



《劳动》

李冰月

297mm*390mm

铜版纸

作品说明


作品将“牛”置于工业履带之上,身体插满管线,象征现代劳动者在高压体系下被物化、被抽取的状态。从农耕中坚韧的象征转变为流水线上的工具,牛已不再是牛,而是一个被系统吞噬的“劳动力”隐喻。





境界

刘奕帆

40*60;40*60;40*50cm

镜子

作品说明


你究竟长什么样?门外面是什么?翱翔在空中的是鸟吗?在镜子中看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容颜,更是内心的真实写照。而镜子中的影像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而变化,我们不知道里面的景色到底是什么,但是镜子就那样静静着看着你的时光的流逝而容貌不再。


无限凝视

刘奕帆

941px*1274px

作品说明


手机屏幕里层层套着同款的画面,屏幕遮挡了眼前的视线,我们盯着它看啊划啊,一头扎进数据的循环里,却忘了现实里的物、人和风景,正从这层层叠叠的屏幕缝隙里悄悄离去。


Emoji-Magritte

刘奕帆

1089px*1423px;664px*517px;1079px*1456px;1259px*1509px

作品说明


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它与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结合,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感受到艺术与流行文化交织的魅力。





《枝间》

皮韵欣

40cm*50cm;40cm&30cm;30cm*30cm

纸张,铁丝,蚕丝线等

作品说明


临摹、转制梵高《杏花》的素描和立体绒花作品,与转制大卫霍克尼作品的色彩,聚焦于表现树枝的自然发展形态。





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谭雪迎

60cm*90cm

艺术微喷

作品说明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源自英语的谚语,字面意为“显而易见却被刻意忽视的存在”,常被用来隐喻那些因社会压力、集体沉默或结构性困境而被回避的尖锐问题。大象一直都在房间里,请看见它,请谈论它。





《跨艺•珍珠韵》

樊怡含

75cm×100cm

喷绘、水粉、丙烯马克笔

作品说明


这件艺术作品以我自身为创作原型,借鉴维米尔经典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的标志性动作姿态,特意保留珍珠耳环这一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塑造独特的人物动态。在画面呈现上,我采用安迪·沃霍尔极具代表性的高饱和度、强对比的波普配色风格,通过重复式构图构建视觉矩阵。





作品名称:《午餐·废墟》

作者:文婷

作品尺寸:15cm*10cm

作品材质:光面相纸

作品说明


作品以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为灵感,借鉴克莱因《坠入虚空》的手法,通过摄影与数字合成重构经典。上下两幅画面中,前景人物姿态悠然却眼神空洞,与背景叙利亚战后废墟形成强烈反差;中间一幅画面真实展现和平日常。两组画面并置,直观呈现战争对生活的摧毁,以此呼吁关注战争苦难,珍视和平。



煤骨画皮∙1958

杨立坤

50*60cm

油画布,亚膜双胶纸,煤炭

作品说明


原画中的阿黛尔被换成一个中国女人的形象,而人物的裙摆是安徽特色文化遗产木雕,衬裙则用吴冠中笔下的徽州印象为载体,人物两边用高楼大厦和矿物的金箔与色块做对比,背景以交织的红与黑为底,镶嵌煤炭块作为综合材料。

煤炭为骨,克里姆特金箔为皮,这幅作品能够通过煤渣与金箔插画互动,去表现资源型城市(如1958年开始开发煤矿的淮北)的生存困境,每一个矿井都曾托起过另一座高楼的生长。那些被冠以"小上海"的岁月,是工业时代最赤诚的献祭。而这些被时代褶皱掩埋的城市,也终将在自己的裂痕里,找到重新生长的纹路。





《色彩与情绪碰撞》

杨亦孜

50x100cm

油画,剪纸,粘土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以 “情绪与色彩的碰撞” 为核,借剪纸、彩泥、油画多元形式,让色彩挣脱束缚,如情绪般肆意流淌交融,粉色,蓝色,红色,紫色,分别代表开心,忧伤,愤怒,紧张。以碎片与造型碰撞重组,是我对内心情绪的具象化剖白,以艺术之态,率性表达独特自我。





《跳舞的人》

樊婧涵 刘彦含

297*420mm

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在当下人类的社交舞台上,人们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仅仅是我们意识世界的冰山一角。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如同隔着一层薄雾去探寻花朵的姿态,充满了朦胧与不确定性。然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必然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交网络视角下,一种共享的现实被悄然编织而成。但这种现实背后所蕴含的神秘,却永远无法被某一个人完全洞悉。我们的作品,正是致力于呈现这种难以言喻的神秘。

(展出的是小组两人合作的最终成品,另一张是我设计的第二版效果)



《敦煌舞女》

刘佳毅

60x80cm

油画布喷绘

作品说明


本作品为两幅联作,总尺寸60x80cm,材料为油画布喷绘。以马蒂斯经典舞女为灵感,赋予敦煌舞女浓烈的肤色与蓝绿色系服饰,鲜明色彩极具视觉张力。画面中五位舞女围绕羹火翩跹,背景融入古代舞台与敦煌升天女元素,云雾萦绕间,冷暖色调强烈碰撞,展现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





《空心漫游》

曾容

20*30cm

艺术微喷

作品说明


本作品基于马奈的《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进行重构,融入怪核与故障艺术元素,营造出现实与虚拟交错的异化场景。画面中扭曲的色彩与数字干扰象征精神失序,表现了现代人在社交表象下的疏离与“空心病”。





《跳舞的人》

刘彦含  樊婧涵

297*420mm

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在快节奏的情感社会,人们的心理边界改变,深度情感投资成为了奢侈品。正如存在主义大师波伏娃所说:“在一个真实的人的过往中,有着难以细数的经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在探究某个人的人生的每一个线索,其实都只是冰山一角。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当下人类社交场域的对话和互动不过是意识的冰山一角,想要了解一个人更是隔雾探花。但是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也是人与人关系的有意思之处,在于这个复杂的网络视角中,一种共享的现实被编织了出来。但永远不会有人懂这种神秘。我们的作品就是想表达这种神秘。

(P1是小组两人合作的最终成品,P2是我设计的第一版效果)



《爱人》

刘宸伊

30×40 cm

数字喷绘

作品说明


将鲁本斯的《爱之园》局部与马格利特的《恋人》的部分相结合,试图在这两位画家对爱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中探讨出“爱”的真谛。





《双重曝光下的“老千”》

刘艺琳

50*70

数字喷绘

作品说明


此作品挪用了卡拉瓦切的《老千》,并运用摄影里的双重曝光形式,让《老千》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让人不自觉将自己带入这个骗局之中。





《桥 点韵》

龚诗悦

30X40cm

布面油画

作品说明


这幅作品以点彩技法绘就,聚焦武汉长江大桥等桥景。蓝调天空与江面,借多彩圆点铺陈,桥的轮廓与倒影交错,在点状韵律中,呈现江城桥影交融的独特诗.





《Rent》

李若涵

60×120cm

油画

作品说明


该作品将《吉屋出租》中的人物应用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用波普手法来表现,以鲜艳多变的色块表现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同时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方拖拽着一棵圣诞树,作为整部音乐剧的高潮情节象征。





《图层隐藏:名画.psd》

25x40

林垣孜

油画

作品说明


存在主义的孤独叙事

后人类情境:空荡场景可被视为一种末日想象(人类灭绝后的世界),或乌托邦愿景(无需人类介入的自然纯粹)。爱德华·霍珀式孤独在此被推向极致——连孤独的主体都已消失,只剩孤独本身。

对「永恒」的另类诠释

人物的速朽 vs. 背景的永恒:人类肉体易逝,而建筑、山川、静物往往比画中人物存在更久。例如,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若只剩房间,华丽的吊灯与镜子将暗示:婚姻仪式会结束,但物质空间承载着记忆的永恒。比如这几年出现的概念“梦核”你可以回到过去 但那里已经没有人了,当我们观看梦核形式的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恐惧、不安感,与逝去的时间再也回不去的悲伤,这样的一些感情色彩。





李航

30cm*30cm

油画

作品说明


当霍克尼的线条框架中嵌入梵高式的色彩湍流,骑士的背影便成为解构创作边界的隐喻。作品以《格林童话六则》的叙事骨架为载体,挪用其骑士形象的背向姿态——这一背离传统观看逻辑的构图,将经典叙事的封闭性转化为意义的开放场域。背景中旋转的色块并非风格模仿,而是以梵高式的感性笔触,在霍克尼的理性框架中凿开时空裂隙,让童话叙事与后印象派的视觉语法形成跨时空对话。

在图像拼贴与媒介跨界成为常态的当代,"转制"概念已不足以界定创作本质。画布上的笔触重叠,实为不同艺术基因的共生实验:霍克尼的线条被解构为视觉符号的容器,梵高的色彩则成为当代人对经典的情感转译。骑士的背影恰是创作者的自我指涉——当我们背对"纯粹原创"的神话,面向艺术史的浩瀚资源,创作本身便成为在解构与重构中游走的动态实践。

所谓"边界",早已在跨时空的语言碰撞中化为意义的催化剂。这幅作品的存在,正是要印证:在无纯粹"原产地"的创作时代,唯有打破对原创性的执念,才能让艺术史的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生长出新的肌理——那些被挪用的线条与被转译的色彩,终究在画布上熔铸成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寓言。





《奥菲莉亚》

朱柏润

50cm×40cm

油画、水彩、丙烯及金箔等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本作品以克里姆特的黄金时期绘画风格开展对米莱的《奥菲莉亚》的临创,将克里姆特作品中表达的爱情观与话剧《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的命运相结合,佐以镶嵌式手法,表达对情感不平等地位的思考,及爱与死亡之间的关联。





创造未来

陈伯韬

400mm×800mm

pvc喷绘布

作品说明


我们创造了初音未来就像是上帝创造之于亚当,又借由亚当自己去创造文明,就像我们用初音未来写曲子,代替创作者去发出声音创造故事。





学生

/ 评教

Part.06

Student evaluation






在接触吴青老师的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课程前,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感受,对于作品背后的创作逻辑与深层内涵知之甚少。课程初期,面对复杂的艺术理论和精细的临摹要求,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艺术解析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从构图、色彩、技法等多个维度剖析经典,临摹时也逐渐把握到原作的神韵。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艺术赏析与创作的新视角,更教会我用耐心与专注去解读艺术的密码。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在艺术探索之路上不断挖掘新的可能。




——23 级美术学师范专业 赖莉雅







作为一名热爱绘画却缺乏理论支撑的学生,吴青老师的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课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艺术修行。起初,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我不知从何下手,临摹时也难以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临摹不是复制,而是以古为师,为己所用。”这句话点醒了我。在课程中,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深入解析与反复临创,我逐渐打破创作瓶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让我明白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往后,我会将课程所学融入创作实践,在艺术的天地里持续耕耘。




——23 级美术学师范专业 谭雪迎







吴青老师的经典作品解析与临创课程,是我艺术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我习惯凭借直觉进行创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课程伊始,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临创要求让我倍感压力。但吴青老师鼓励我们,每一次与经典的对话,都是自我突破的契机。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出发,理解作品的独特魅力。临摹时,我不再机械模仿,而是尝试融入自己的思考。这门课程让我在艺术认知和创作能力上实现了双重成长。未来,我将以更开阔的视野,在艺术道路上坚定前行,探索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




——23 级美术学师范专业 刘奕帆





—END—



文字|谭雪迎 赖莉雅 黄子晗

图片|李若涵 刘奕帆 刘艺琳

编辑|卓靖芸 徐越

审核|吴青 庄黎



    分享至

    (责任编辑:陈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