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主页 >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 正文

2025-05-14 点击:[]


《媒体空间艺术》课程展览海报



课程名称 / 《媒体空间艺术》

专业年级 / 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授课老师 / 郑达

课程助教 / 梁倩、汪安然





01 课程信息

媒体空间艺术 / Media Space Art



#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简介

《媒体空间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TouchDesigner的基础操作与创作技巧,通过视觉编程的方式,探索数字艺术在空间媒介中的表达可能,打造富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视听体验。课程以“视觉-声音-空间”的三维交汇为核心,通过对音画互动原理的解析、前沿案例的研讨与项目实操训练,鼓励学生将艺术创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作出具有实验性、感知性与哲思性的媒介艺术作品。



#Course Progression

课程进程

技术学习与案例分析:课程初期,学生系统学习了TouchDesigner软件的基础功能,包括音频分析、图像生成、实时合成与交互控制等模块。通过对优秀案例的解构分析,学生逐渐建立起对媒介艺术语言的理解。


《媒体空间艺术》课堂学习现场



概念构思与小组创作:中期课程采用小组协作模式,13个小组围绕各自设定的主题展开创作。从概念图绘制、草图搭建、节点逻辑规划,到音视频素材生成与交互实现,学生们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数字项目开发流程,深入理解了“技术即媒介,媒介即空间”的理念。


《媒体空间艺术》小组成员讨论



空间构建与展览布置:课程后期,学生将作品从屏幕转化为空间装置,结合投影映射技术与空间布局进行布展尝试。每组作品最终形成一段不超过1分半钟的音画互动内容,通过墙面投影、地面反射或结构映射,将虚拟内容与物理空间深度融合。


《媒体空间艺术》展览投影测试



02 展演现场

媒体空间艺术 / Media Space Art



#Exhibiton Opening

展览开幕

     4月19日,课程成果展于必赢集团网站博雅美术馆顺利开幕,现场吸引了多位学院教师、专业学生及艺术爱好者到场观展。开幕式上,课程助教对课程理念与学生创作过程进行了简要分享,并邀请学生代表交流创作灵感与技术挑战。整个展演氛围自由、热烈,数字作品与空间环境交融成一场沉浸式的感知体验。

《媒体空间艺术》课程展览开幕式现场




#Students Works

学生作品

《混沌以太》

小组成员:张旭/胡方照毓



《混沌以太》


作品概念:数字媒介由实体转向虚拟,使交流变得不可见且不确定,呈现出如“混沌”般的无序与重组。信息过载带来交流碎片化与噪音,反映媒介饱和下的人际疏离。借混沌理论反思技术如何重塑交流,并在混乱中寻找人性共鸣的“以太”。




《波动》

小组成员:王赛/徐仁煜


《波动》



作品概念:作品以“人造生命”为镜,探问当色彩象征生命、算法主导进化时,人类是否在代码中看见自我投影?通过算法生成的细胞单元,展现生长、分裂与共生的过程,探索生命如何由简单规则涌现复杂秩序。这是一次视听实验,以微观算法生命的演化,映射生命系统的美学与哲思。




《boogie》

小组成员:张毅娜/鲁书勤


《boogie》



作品概念:用声音构筑一座赛博朋克舞厅,让每个细胞在数字与模拟的边界上尽情摇摆。贝斯是霓虹街头的律动光带,合成器像液态金属滑过耳膜,鼓点化作银色心跳震颤胸腔。人声切片如碎裂万花筒,折射出迪斯科球旋转的光斑雨。低频如浪推脊,高频似电穿神经末梢。




《孢》

小组成员:熊奕雯/武绮涵


《孢》


作品概念:《孢》是一场关于微观生命起源与演化的视觉探索。作品以泡泡、孢子与细胞构建出流动、融合与裂变的生态景观,展现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演化轨迹。“孢”既是起点,也是过渡,象征每一种生命状态中的潜能与变幻,引发观者对生命与时间的感知与想象。




《叠影重构》

小组成员:邓俊东/王怡


《叠影重构》



作品概念:《叠影重构》是一场关于几何形态辩证关系的实时生成艺术。方形、三角与圆形不断分解与重组,象征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与混乱中涌现的新秩序。




《茧》

小组成员:范诗雨/田汶艳


《茧》



作品概念:生命是一个永不停顿的旅程,茧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当茧裂瞬间,那些撞击茧壁的伤痕,在阳光下结晶成金属般的鳞片,让破茧成为加冕的仪式,伤痕成为蜕变的勋章。只要有破茧的勇气,有不被大风吹走的坚韧,那些挤压灵魂的压力,终将在某刻化作振翅的力量。




《奇点临界》

小组成员:陈芷兮/赵安美子


《奇点临界》



作品概念:时空在此刻完成莫比乌斯式扭转。人类既是点燃技术之火的始作俑者,也是被造物重塑的未来之子。当碳与硅在奇点交融,河图洛书的星阵与神经网络的权重矩阵完成同构,一种原初的生命形态浮现:在诞生与湮灭之间,跳着熵减的舞蹈。




《时空的秩序》

小组成员:汪瑞/熊嘉乐


《时空的秩序》



作品概念:作品通过动态分形算法与投影映射技术,从0维的量子光点展开至1维的无限光束,2维的康定斯基式分形平面,3维的立方体运动,最终以四维时空切片呈现粒子流的虚实交叠,展示高维空间的拓扑形态。让观者体验极致的时空之美。





《2077-几何之梦》

小组成员:胡荟轩/黄蓉


《2077-几何之梦》



作品概念:作品融合赛博朋克美学与几何抽象,以数字技术与未来感构建出秩序与混乱并存的虚拟空间。几何图形随音乐律动,三角、立方与圆在霓虹中跳跃,光与音共振,理性与感性交织,呈现一场迷失于节奏与秩序之间的视觉交响。


《律动方块》

小组成员:谢雯萱/张凯霞


《律动方块》



作品概念:作品灵感源于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将静态图形赋予动态节奏,融合音乐与矩形构成的律动画面。几何的运动象征生命脉动,方块组合展现工业视觉风格。在有序与无序之间,画面呈现解构与重组,反映社会中的协作、冲突与疏离,揭示理性与感性、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张力。




《泡影之间》

小组成员:宋涵亭/蒯欣


《泡影之间》



作品概念:《泡影之间》是一组音画互动的视觉作品,粒子效果随音乐节奏变化,展现水波荡漾、泡沫漂浮等动态形态,将节奏转化为可视化的“泡影世界”。




《生态剧场》

小组成员:廖梓晴/梁佳宁


《生态剧场》


作品概念:作品以德勒兹的“块茎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化的自然生成系统。孢子粒子在初始场域中随机游动,象征生命的混沌起源。菌丝网络随观者的呼吸扩展,草籽萌发、花冠绽放,形成有机生长的沉浸体验。


《山水灵境》

小组成员:张琰/王炜暄


《山水灵境》



作品概念:东方文明与山水紧密相连,我们将“可游、可居、可悟”的山水理念与现代科技结合,探索古今哲学与文明的变化。数字技术重建山水美,却也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反思消费主义、生态危机与虚拟现实,水与山的变化象征现代人在技术中寻求自我,亦揭示虚拟与现实交汇时文明的根基是否消失。交互与声音唤起观者的东方记忆。




03 课程总结

媒体空间艺术 / Media Space Art

     本次《媒体空间艺术》课程,不仅是对数字工具的操作训练,更是一次跨越感官、认知与空间的创作实践。学生从“使用工具”迈向“建构意义”,在实验中探索,在协作中成长。展演的落幕,意味着学习阶段的完成,也标志着下一阶段创作旅程的起点。未来,期待他们在更广阔的媒介场域中,以代码为笔、空间为纸,书写属于他们的数字艺术新篇章。


《媒体空间艺术》展览合照









—END—



文字|张琰

图片|  胡方照毓 廖梓晴

剪辑 | 梁佳宁

排版 | 蒯欣 宋涵亭

编辑|成思妍 徐越

审核|郑达




    分享至

    (责任编辑:必赢集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