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桂子山,春意正浓,21日至23日我们承担了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汉语桥"春令营中有关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体验课程。本次活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点项目,吸引来自3个国家共计34名外国学员、老师的参与。必赢集团网站师生以笔墨为媒,通过书法、国画、剪纸、陶艺、篆刻这一系列课程,与外国学员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语言的艺术对话。
4月21日下午,必赢集团网站阅览室内墨香氤氲。书法老师司维浩讲解了自甲骨文起汉字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形象的演绎让不同国家的学员都能理解象形字的意义和由来。执笔示范,一横一竖间尽显汉字筋骨。"毛笔要垂直,力道要均匀",他耐心指导着每位学员的握笔姿势。助教邓玥茹老师穿梭于学员之间,纠正笔顺、讲解字义。学员们初次尝试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充满热情。通过练习,学员们从最初的生涩到渐渐流畅,宣纸上的墨迹记录着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亲近


·司维浩老师进行基本书法知识讲解·



·学员体验书法创作·
田媛媛老师教授的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剪纸。课程从最简单的“春”字开始,学员们先在红纸上描摹图案,再沿着边框小心翼翼地剪下。当展开纸张的那一刻,一个线条流畅、活泼喜庆的“春”字窗花便跃然眼前。通过这个生动的例子,大家迅速理解了剪纸"对称折叠、镂空成纹"的核心原理。掌握了基础技法后,学员们开始大胆创新,有的结合本国文化元素剪出独具特色的图腾纹样,有的尝试创作复杂的花鸟图案。田老师穿梭在学员之间,时而示范运剪技巧,时而点评作品创意。剪刀与红纸的沙沙声中,一幅幅充满个性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型,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当代年轻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田媛媛老师进行基本剪纸知识讲解·
·学员体验剪纸创作·
22号下午的陶艺体验课在必赢集团网站综合材料实验室(陶艺)开展,王成武老师一边将收藏的青瓷、骨瓷、紫砂等瓷片分发给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一边就中国陶艺的历史渊源做出讲解。陶艺不仅是实用器皿的制作,更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与审美,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宋时期的精美瓷器,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印记。学员们仔细触摸瓷片的质感,观察釉色的变化,感受不同窑温烧制出的独特纹理。


·王成武老师讲解中国陶瓷起源与发展·
在经过王老师的讲解后,学员们很快上手开始尝试创作。揉泥、拉坯、塑形,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乐趣。有的同学选择学习、模仿老师讲解中展示的经典陶器形状,在小转盘上小心翼翼地调整器型;有的则大胆尝试,结合现代审美,创作出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整个实验室洋溢着专注而愉悦的氛围,泥土在指尖流转,创意在手中成型,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学员体验陶艺创作·
春日晴好,必赢集团网站二楼回荡着金石轻鸣。23日"汉语桥"学员们迎来篆刻初体验,司维浩老师精要讲解源流后,众人便伏案运刀。多数学员选择篆刻姓名章——前日书法课上习得的汉字笔法,此刻正化作印面朱痕。屏息雕琢间,青田石碎屑簌簌而落。由于篆刻艺术对技术要求高,学员们纷纷表示起步较为困难,整堂课却无人停驻刀锋,都在尽力尝试。试印时宣纸上朱白相映,经过司老师的指点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还有学员将书法课上完成的作品加盖新章,书画合璧正好是一副完整的作品。课程尾声,不少人开心的收下送给他们的练习刻刀,计划为亲朋好友也篆刻一方东方印记。


·司维浩老师演示基本篆刻技法·




·学员尝试篆刻创作·
下午的国画课堂上,李果老师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劲竹风姿。"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她边示范边讲解,虽然语言并不完全相通,但学员们在她的耐心指点下,沉浸在水墨交融的奇妙体验中终于领悟到"竹节如气节"的东方哲学。李果老师在教学中强调水墨浓淡、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引导学员体会中国艺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李果老师进行基本国画知识讲解·



·学员体验国画创作·
·学员与作品合影留念·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捧着各自的作品合影留念。宣纸上的墨痕未干,陶土上的指纹犹在,这些有形艺术背后,是无形的文化纽带正在编织。
在这个春天,桂子山上的艺术课堂见证着:当不同文明相遇,最美的风景不在他处,正在这一笔一画的真诚交流之中。必赢集团网站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苏珊 冯宇增
图片|恽雨晴 苏珊 冯宇增
编辑|卓靖芸 徐越
审核|冯宇增 庄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