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bwin必赢新闻 > 正文

2025-06-23 点击:[]


毕业展,是一曲离别的歌,亦是一扇崭新的窗。


我们在这方寸之间刻写着光阴,于墨色深处探寻着真理。

这里有对传统的追溯,亦有对未来的幻想;有对自然的摹写,更有对宇宙真理的追问;那些看似恣意的刀痕下,藏着的是对生命律动的体验与敬畏,那些抽象的符号背后,是将生活感受编织进宇宙浩瀚的冲动……在这里,你会看见年轻的眼睛如何望向世界,你会听见年轻的灵魂如何在刻痕里歌唱。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未关的门,若你途经这个六月,不妨来这里走走,感受那青春最为鲜活的注脚,去触摸那些藏在印痕最深处的意义。


青春在纸间绽放,而艺术,永远年轻。





01本科生作品

Undergraduate Works




01

从未出售的灵魂

作者

彭洁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从未出售的灵魂

作品尺寸:50*50cm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阐述:

《从未出售的灵魂》灵感来自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四段式的结构创作的苏联小说《路边野餐》插图。小说中“潜行者”们在劳动中被异化为工具,在生存的意义被消解后产生了诸多存在主义思考。插图提取了小说中”潜行者“的身份变化,讲述他们被异化后重新追寻理想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



02

《江城轨迹》

作者

张智辉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江城轨迹》

作品尺寸:20*30cm/40*60cm

作品材质:锌版、凹版、版画油墨、铜板纸

作品阐述:

《江城轨纪》系列版画以武汉铁路与火车发展史为对象,探索历史叙事与城市记忆的艺术转化。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机车影像,提炼蒸汽、内燃、高铁等四代机车符号,运用铜版照相制版工艺,融合摄影图像与版画语言。创作中借《蒸汽纪元》《动力诗篇》《星穹轨梦》三组作品,以机械细节与历史质感,承载工业文明记忆与地域文化内涵。




03

《归属》系列

作者

王佳琦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归属》系列

作品尺寸:66cm66cm

作品材质:绝板木刻

作品阐述:

《归属》系列毕业创作是基于本人以及身边人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以鸟类形象比喻人的精神世界。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现代人们在情感寄托方面所产生的焦虑。我们正在做的任何事情,对于当下而言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不管兴趣爱好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能够找到和你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人的精神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每一个爱好,每一次欢呼雀跃,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都会成为组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04

《蕸・序》系列

作者

李美颖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蕸·序》系列

作品尺寸:20×30cm

作品材质:雪弗板 版画彩色油墨 宣纸 手工压印

作品阐述:

《蕸・序》系列版画创作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四季变化展现生命轮回。创作从家乡许昌 “莲城” 的地域文化出发,结合莲花在诗词中的精神寓意,以阴刻木刻技法进行视觉转化。春之《小荷才露》用浅刻细线条表现新荷纤弱,夏之《接天莲叶》以密集阴刻呈现荷叶蓬勃,秋之《菡萏香消》借断裂线条与赭石色表现凋零,冬之《枯荷听雪》以极简留白与加粗线条描绘枯荷雪景。作品既保留木刻刀痕肌理,又融入诗词意境,实现自然物象到文化符号的转化,传达对生命与时光的哲思。




05

《石镜》系列

作者

王甲睿

导师

陈曦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石镜》系列

作品尺寸:25cm*60cm

作品材质:铜版纸、洒金宣纸

作品阐述:

《石镜》系列作品,以独特艺术语言呼应环境保护主题。作品以铜版纸、洒金宣纸为载体,呈现异化水母形态。水墨晕染、套色交织间,那些扭曲、奇异的 “水母”,似是被污染、破坏的海洋生态象征。海洋生物本应灵动自由,却在创作中以这般异化姿态呈现,暗喻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冲击——污染、栖息地破坏,让海洋生灵 “面目全非”。借艺术之镜,《石镜》系列唤起观者对海洋生态、自然环境的关注,呼吁守护生态本真,别让 “异化” 成为自然的最终模样 。





06

《废土新芽》系列

作者

孔维婉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废土新芽》系列

作品尺寸:50cm*50cm

作品材质:单色木刻

作品阐述:

《废土新芽》是一件融合木刻版画与插画装置的综合艺术作品,围绕“废墟”语境展开,以黑白木刻的肌理与手工雕刻的轮廓语言,展现毁灭之后新生的顽强生命。作品通过平面与立体的结合,探索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叙事之间的微妙平衡,在粗粝质感中传达希望与光亮。《废土新芽》不仅是一幅图像作品,更是一段关于版画语言与空间装置融合可能性的思索旅程,借由“新芽”在贫瘠之地生长的意象,回应艺术创造给予精神世界的重塑力量。



07

《一千零一夜》

作者

朱晨曦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一千零一夜》

作品尺寸:30cm × 40cm

作品材质:雪弗板(PVC)凸版

作品阐述:

      本次毕业创作以经典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为灵感来源,选取其中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视觉再创作,结合凸版画特有的表现形式,通过系列插图展现其神秘、幻想与东方异域色彩交织的魅力世界。








02研究生作品

Works of Graduate Students





01

《那高楼,是千年的诗》

作者

王小雅

导师

陈曦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那高楼,是千年的诗

作品材质:综合版

作品尺寸:150cm×90cm

作品阐述:

“那高楼,是千年的诗”毕业创作系列,融庄子美学于建筑意象,借建筑(古建筑形态)与时间交织。以独特黑白线条与构图,打破传统时空束缚,展现建筑在时间洪流中的变幻与永恒,传达对庄子美学中时空观、物我关系的思考,探寻精神超脱与自由之境。



02

《长江鱼类化石的纪念碑幻想》

作者

王子寅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长江鱼类化石的纪念碑幻想

作品材质:纸本、油墨、石膏

作品尺寸:780×1092(×3)

作品阐述:

“痕迹”使人意识到周遭的变化,人从而在此种感觉反馈中确立自身的历史感和地域性,进一步在时空层面建立自我的存在。艺术品是关于人之无限能动性的“痕迹”,它们的陈列组合建构了艺术史;同样城市也是“痕迹”,它由市民与街道一同建构并且在不断流变......而本体与客体在与他异性的互动环节中产生的对于他异性的认知与对本我的确立这样的无限运动通过印痕的建构凝结为记忆,记忆之场在印痕的不断生产中逐渐展开。三重维度的印痕建构(①版画印痕、②化石记忆、③场域张力)是本次创作构思与实践中尝试表达的想法。从版画印痕到印痕的延展,再到印痕与记忆的同构。由此,将地理景观比作印痕,并在空间理论的角度阐述作为共识性文化符号的地理景观在印痕中关乎记忆场域建构的部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导向创作实践。




03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之一之二


作者

邬卓敏

导师

朱健翔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岁月缱绻,葳蕤生香》之一之二

作品材质:木口木刻

作品尺寸:120cm*65cm

作品阐述:

水的流动,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象征着多重意义。在哲学层面,水象征着道家精神中的“无为”,也是自然界中生命不断循环的象征;在艺术层面,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载体;在文学层面,水的流动常常用来塑造意境。在创作者看来,水的流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更是中国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04

《春生万物

作者

付涵

导师

朱建翔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春生万物》系列

作品材质:凸版画

作品尺寸,100*150cm

作品阐述:

系列作品以黑白版画为语,借规整与残垣式边框,框纳自然与人文交融之境。或静憩观山、或于残垣探野,在有限框架里,延伸空间层次,让观者于线条交织间,聆听自然与人文碰撞的絮语,思索环境与内心的联结 。



05

《共生》

作者

郭笑棋

导师

陈曦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共生》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25cm×16cm×10

作品阐述:

作品《共生》展现物种间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同时以画面为载体探索"秘境"绘画表现共生关系的可能性。生物不单单是自然界的参与者和构成者,通过对其进行观察能得到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的趣味,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而作者在画面中放大这种乐趣希望与观者一同分享,一同感受。



06

《紧走,慢走》系列

作者

刘高

导师

陈曦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紧走,慢走》系列

作品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尺寸不一

作品阐述:

铜版画《紧走,慢走》系列创作灵感源于笔者对生活故土的深厚情感与历史建筑保护问题的关注。本次创作通过实地取景、历史素材收集与铜版画创作相结合,将汉口的地标建筑、街景等元素进行重组再创作,通过对城市记忆的挖掘与再创作,将笔者对家乡的情感与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呼吁融入其中。

       作品不仅是对汉口历史建筑的视觉记录,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与象征意义,这种情感与象征的融合,使作品在视觉之外,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再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与装裱方式,视觉上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不同时空交汇出记忆火花。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错呈现,引导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深入思考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激发观者对文化传承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07

《人们常在夜里思考

作者

赖安琦

导师

姚古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人们常在夜里思考》

材质:铜版

作品尺寸:47×67.5cm×3

作品阐述:

《人们常在夜里思考》这一标题的内涵并非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失眠者的深夜独思,它更多地指向了潜意识在沉睡者无意识状态下的流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梦境。本系列创作以“梦境”为内核,通过树、箱子、影子等物象构建隐喻性的“精神空间”。树作为贯穿始终的锚点,根系象征着潜意识的沉淀,枝条指向意识的开放性生长,其“地下与空中双向延伸”的形态暗示精神的显隐双面性。箱子作为核心载体,其完好、破损、自启等状态对应心理空间的开合:《人们常在夜里思考之一》中被暴力破开的箱体暴露伤人的负面情绪、“苍耳”以蚀刻技法呈现钝刺质感,与飞鸟形空洞一同带来“负面情绪四处散播”之感;《 人们常在夜里思考之二》中完整箱体则成为自欺的展台,蝴蝶与下方的蛤蜊形成双重隐喻:前者呼应庄周梦蝶的虚实辩证,后者外壳的防护性指代潜意识中的害怕与逃避。在《人们常在夜里思考之三》中,“鸟巢”与微缩床榻的并置形成保护性空间给人以难得的安心感。



08

《光阴陈旧,日子新秋》系列作品

作者

周茉

导师

姚古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光阴陈旧,日子新秋》系列作品

作品材质:铜版画

作品尺寸:56cm×42cm(单幅)×6

作品阐述:

艺术创作始终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而人类情感的开端往往源自于于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日常之中。我的创作聚焦于家庭中隐秘流动的矛盾、冲突与代际鸿沟,以个体家庭为棱镜折射普世家庭的代际矛盾。创作的意义不在于给出确定解,而在于构筑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思辨空间,邀请观者在此开启关于自身家庭情感或家庭矛盾的镜像对话。



09

eyes contact/眼神接触

作者

吴晨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eyes contact/眼神接触

作品材质:拓印拼贴

作品尺寸:180.6x98cm

作品阐述:

 树的眼睛其实算是一种伤痕的体现,它是树被砍除树枝后愈合的伤疤,我将这些大大小小的伤疤拓印下来组成一双“人眼”不是想记录伤痛,而是想提醒参与者,世上树之多,树的眼睛之多,都在静默中等待与你的对视。当你撕开纸面,与之对视,或许能唤起内心情感的轻微波动。这样的行为不一定存在意义,但也许未来某天走在路上时,余光突然瞥见树的眼睛,与其对视,能够寻回一丝内心的平静。



10

《雪落江城》、《雁过鸣沙山》

作者

卢灿

导师

殷子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雪落江城》、《雁过鸣沙山》

作品材质:木版

作品尺寸:70×110CM

作品阐述:

要真正领略一座城市,当然不能错过那些闻名遐迩的标志性建筑。《雪落江城》是平常“city Walk”中在热门机位取景,《雁过鸣沙山》则是我在敦煌采风时偶然捕捉的灵感。当我们驻足欣赏这些建筑时,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反而发现它们周围的物与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共同诉说着动人的故事。黄鹤楼下呼啸而过地列车,月泉阁上成群结队战车而飞的大雁,我们听着轰鸣声、雪落在树叶上的婆娑声、大雁在风沙中传来的阵阵鸣叫声,每一处风景都是一首未完的诗。




11

《文明与殇思之相》


作者  

李奕昉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文明与殇思之相》

作品材质:铜版画

作品尺寸:100×102cm

作品阐述:

《文明与殇思之相·一》的主体描绘了一颗顶天立地的猴面包树,它可以在雨季的时候吸收水分,储存在巨大的树干里,在旱季来临时供人使用,是非洲大陆上的“生命之树”。世界各大陆的轮廓在树干上隐约可见,一圈圈星轨紧密环绕树干,上面分布满了各文明、民族中,表达“人”、“爱”和“和平”之意的文字。星轨被一根根线吊住,向上延申,最终汇集在了茂密的枝干里。视角移向下方,堆砌的废墟是文明的碎片,巴米扬大佛、圆明园、加沙、印第安图腾、山西无头菩萨立像……这些都是刻在和平上的伤痕,它们安静无声,却是历史。《文明与殇思之相·二》用肿瘤比喻战争,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画面中,地球垂下丝线,下端连接着巨大的肿瘤,表面布满了各式的热兵器,像疾病一样危害着地球这个宿主,不禁引人殇思战争对给文明带来的深刻影响。




12

《新世说新语》系列


作者

彭高慧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新世说新语》系列

作品材质:铜版画

作品尺寸:40×50cm

作品阐述:

《世说新语》中的“新语”二字,本质上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基因,它既是魏晋名士们对时代而抒发的自由精神,也暗含着文化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我更新的潜能。本次创作以铜版画为艺术媒介,对“言语”“品藻”“任诞”“容止”等门类中的经典叙事进行视觉转译,搭建古今对话的视觉桥梁,寻找《世说新语》中的自然之道。





13

《陶叙六章》系列  

作者

毛寒凝

导师

易阳


作品简介


Introduction




作品名称:《陶叙六章》系列

作品材质:铜版画

作品尺寸:35x50cm

作品阐述:

      此次毕业创作作品实践中,以湖北土陶陶器、画面造型及纹饰为原型,完成系列铜版画作品《陶叙六章》,通过多种铜版画技法呈现土陶文化的艺术特征。用铜版画媒介保留传统陶艺的原始生命力,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跨界综合地表现与拓展视觉艺术的维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提供创新思路。





—END—

撰稿|彭洁

来源|版画教研室

编辑|王小雅 卓靖芸 徐越

审核|陈曦 庄黎






    分享至

    (责任编辑:必赢集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