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上午,必赢集团网站主办的《文本再阅读——近代艺术史中的“人”与记述》学术讲座于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杂志社社长、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杭春晓主讲,我们美术史教研室主任杨贤宗老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踊跃参与。

01 阐述与分析
讲座伊始,杭春晓研究员指出:我们认知中的历史,并非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经过报刊、日记、传记、展览等各类“文本”筛选、编辑和叙述后的产物。他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形象地比作一副“眼镜”,即所谓“思想装置”。这副“眼镜”潜移默化地决定了我们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式,却因其“不自明”的特性而常常不被察觉。他强调,历史研究的目的并非再次讲述一个“真实的过去”,而是通过剖析“过去被讲述的方式”,理解我们自身认知所依赖的“思想装置”,进而实现思想的自觉与反思。
在阐述这一方法论时,杭春晓研究员以齐白石、关良和溥心畬的个案为例展开分析。在论述齐白石相关研究时,杭研究员以1930年代《新阵地》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报刊资料为切入点,指出当时媒体在报道艺术家时存在将个人形象与时代精神相联结的叙述倾向。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他发现关于齐白石的艺术评价存在多维度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述既反映了特定语境下的文化认知,也体现了记录者对艺术家的个性化解读。
在分析关良艺术历程时,杭春晓研究员对现有“现代-传统二分法”提出商榷。他指出,将关良创作简单切割为早期现代主义探索与后期传统回归的分期模式,可能忽略了艺术家1927年前后已同步开展水墨创作与现代艺术实践的史实。这种二元划分框架容易遮蔽艺术实践中多元文化元素的共生状态,建议采用更具包容性的研究视角,关注艺术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实现文化选择与艺术语言融合的动态过程。

在探讨溥心畬的“出山”动机时,杭研究员通过对比其诗集与他人日记等多重文本,发现溥氏自述与某些历史细节存在矛盾。他谨慎地提出,这可能引发对历史人物真实动机的重新审视,但强调应基于充分的历史证据进行推断。由此,杭春晓研究院指出,历史研究需要细致入微的考证,避免主观臆断。
此外,杭研究员还通过分析齐白石与文人的交往及其日记中的记录,进一步阐释了历史人物如何有意识地塑造自身形象。他指出,这种自我塑造的行为反映了历史参与者对自我认同的追求。
02 文本再阅读
随后,杭春晓研究员进一步明确了“文本再阅读”的方法论定位。他指出,传统考据致力于“去伪存真”,寻求唯一正确答案;而“文本再阅读”则更关注“伪”何以产生,着力剖析文本生产者塑造叙述的动机、结构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辨析历史中的叙述策略,反思这些策略是否仍存在于我们当下的“认知思想装置”之中,从而引发关乎自身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在这一过程中,追寻“真实的历史参与者”反而成为研究的“副产品”。

杭春晓研究员的“文本再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构艺术史叙事的钥匙。它邀请我们不再被动接受历史定论,而是主动地去审视、质疑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的故事,从而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
03 沟通与交流
讲座的最后,杭春晓研究员与在座师生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此次讲座不仅为必赢集团网站的学生们提供了审视艺术史的新方法与新视角,激发他们跳出既定叙事框架、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深化了学院师生对近代艺术史中“人”与记述复杂关系的理解,为推动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丨吴怿苒
图片丨陈清逸
编辑丨金乐溪 卓靖芸
审核丨杨贤宗 王儒雪
终审丨蔡敏